开云公司

为啥很多人不愿跟老师做亲家? 为啥老师、医生家庭对孩子不一样?
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05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01


“千万不要跟当老师的做亲家”,这是一个长辈经常念叨的话。

据她所说,老师大都比较“唧个”,大意是心眼多,事儿多,爱计较,如果跟这样的家庭是亲家,估计很难相处。

当然这不是绝对的,有些老师厚道,有些老师大气,有些老师豁达……不可一概而论。

但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老师不太好的现象,他们有知识有文化,懂很多道理,往往心高气傲,显得很清高,自己斤斤计较却以为别人都很俗气。

还是心胸不够,习惯性挑剔,宽以待己,严以待人,有小市民的狭隘性。

为啥很多人不愿跟老师做亲家?为啥老师、医生家庭对孩子不一样?

据我所认识的几个老师来看,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确实要求非常严格,这或许是因为他们见过很多优秀的孩子什么样。

在这个世界上,人和人是有客观差距的,有些人一开始就是另一些人的上限,这上哪里说理去?

所以有些老师对学生就是区别对待,比如某数学老师,上课就只倾向于学习好的几个学生,对一些比较没有难度的问题不屑一顾。

我听一个家长就抱怨过,他的亲家就是老师,双方对于孙辈的教育理念不一样,矛盾很大,他是希望孩子小时候负担小一些,在宽松的环境中多发挥自己的天性,而对方则认为不能让孩子“输在起跑线上”,要从小当精英培养。

听了他很多牢骚后我建议让他亲家多去医院看看,可能就有改变。

在医生那里,更容易一视同仁。

听医生朋友讲过很多称得上悲惨的例子,比如生离死别,比如孩子一出生就有缺陷,他见得多了,对于自己的孩子就很看得开,只希望孩子一生平安就好。

他认为医生之所以显得淡漠不是无情,而是“见多识广”,体会过世间百态,把生老病死当成自然现象,就不过多投入情绪了,因为没有什么必要。

因此,对于世俗观念中的成功和失败,医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,他们更认同“健康是福”,不太执着名利。

记得他提到过一个例子,有对年轻夫妻双方都有很好的工作和社会地位,大概自诩精英,所以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,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要求每天晚上背几十首诗词,但这个孩子不是那种智力很高、记忆力很强的孩子,所以压力很大,在学校经常哭,后来到了五六年级就严重抑郁了。

这时候父母才着急,但对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了。

太自以为是的父母对孩子意味着一种灾难。

有教无类,因材施教,这是每个老师都知道的理念,但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。

一般来说父母是老师的家庭对孩子要求更严格,他们经常以“为你好”的名义逼迫孩子努力学习,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挖掘潜力的方法,他们经常给孩子灌输“不努力=不上进”的观念。

孩子为了成为一个父母老师眼中的“好孩子”,就不得不在没有多少意义的背诵上耗费时间,十来岁就开始熬夜,承受了太多不该这个年龄承受的东西。

想一想,这其实是父母的虚荣心和自以为是在作怪,他们把自己没有、不能实现的欲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,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灾难。

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,为什么不能扬长避短呢?毕竟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一个人的最大成功。

知道的多,不如想得开。

态度决定一切。计较是因为执着,执着是因为看不开。很多老师就有这样的问题,他们有知识少见识,更容易“傲慢和偏见”。

当然不仅仅是老师,很多人都是这样,医生当中也有这样的人,其实老师和医生现在大多是被视为一种职业,大家普遍是不怎么提及文化了。

或许这就是时代的阶段性,社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氛围,大家都强调以自我为中心,自以为是,难免就会缺乏包容度。

对此,只能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提升来进步,迟早有一天,大家就会以更宽容的态度来看待人与人的差异,不再追求“齐步走”,对于成功的定义也更为多元化。

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,人感知自己的渺小,心胸才能打开,这对于人生的幸福、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    下一篇:没有了